close
     做家事代表著做事的能力,在每日例行的家事過程中,孩子可學習到「優先順序」的內涵,以及「統籌能力」的真諦,持續地練習家事,不僅可使孩子變得能幹,也是維繫家庭情感的重要源頭…

       不好意思我沒有名片。但我真的好希望能有一張名片,上面印著我是誰的媽咪!」當《天下雜誌》攝影師遞出名片自我介紹時,這位有著一對出色女兒,十多年來掌舵兩家大學旁的特色餐廳,並兼職文案企劃寫作與餐飲設計的蔡穎卿,卻娓娓道出,「母親」是她最感驕傲、也最樂在其中的頭銜,而「家」則是她最投入、也最成功的事業。 「做家事」這個外人看來極其繁瑣的小事,在蔡穎卿自小生活中,卻扮演著極其重要的地位。出生於台東縣成功鎮,家境在當時堪稱富裕的蔡家,蔡穎卿上面還有三位兄姐。但在她自小印象中,家事能力一把罩的母親,對子女家庭勞務的訓練,從不因家境優渥而減少,也不因男女而有差別待遇。

      「在我小時候,所有家事都是一起合作,只要動就是大家一起動,」她回憶,像哥哥們會負責搬運、擦榻榻米等粗活,她與姐姐則掌理洗衣、煮飯等工作。 對她來說,家事代表著兩種意義:「一是做事的能力,另一則是家庭的連結,」她解釋,持續地練習家事,不僅可使孩子變得能幹,更重要的是,家人彼此相互效力的感覺,是維繫情感的重要源頭。

        家事,代表的是一種自我照顧的生活能力。「任何照顧自己生活技能的事情,都很重要,」她堅持,這不僅讓孩子了解,每人都需要一種「平衡的生活」,不能因為用功讀書,就其他一切事情都由他人代勞;像她自己小時候,即使是在聯考前一天,也是照常洗碗、拖地,絕不因考試而有豁免的特權。 維繫家人情感 除此之外,她執意子女投入家事的另一個理由是:一起分工完成的家事,代表著家人同心協力、相互體貼的情感。

      「在我們家,有個溫暖的『愛的儀式』,」說到這裡,她不禁笑得甜蜜,不論家人散居何處,只要有人回來,在地的家人就會為即將回來的家人大掃除。家事,成為歡迎親人歸來的盛大儀式。童年的家事經驗,讓蔡穎卿體會到勞務後的快樂。而這個來自童年的禮物,讓她在面對自己孩子的家事教養時,也秉持著相同的態度。
    
        培養做事能力 「媽媽,我明天要交的功課還有一項沒做完,今天可不可以不要洗碗?」如果聽到兒女這樣請求著,你會怎麼說?「不差這一、二十分鐘,大家一起把事情做完,再去完成妳的功課吧!」有次功課繁重的大女兒Abby詢問,能否減免一回洗碗的工作時,蔡穎卿如此斷然拒絕。還有一次,小女兒Pony看到她正在清洗料理過後的髒鍋子,說道,「媽咪,不要洗了!待會兒我飯後一起洗就好了!」「Pony,謝謝妳。不過妳知道嗎?我覺得更好的是,妳現在就能把鍋子接過去洗!」這位母親如此回答。

       蔡穎卿認為,在每日例行的家事過程中,孩子同樣可學習到「優先順序」的內涵,以及「統籌能力」的真諦。孩子必須從每日持續的家事操練中,去累積解決生活瑣事的智慧,這與每天要閱讀以增加新知,其實都是相同的道理。舉例來說,在準備料理食材的過程中,是否從青菜、蔬果依序準備到魚肉類等葷食?當準備炒一道「咖哩明蝦」時,蝦頭、蝦身與蝦尾的入鍋順序該是如何?面對一堆油膩膩的碗盤時,該怎麼洗才能又輕鬆又乾淨?這些生活上的學習,她堅持與課業上的學習同樣重要。 甚至,當自己近年需新加坡與台灣兩地奔波,而在家中不得不請一位家務幫手時,如何在一個有幫手的環境中,仍能教導女兒時時關心家事、用心打理自己的生活環境,更成為她關心的新課題。她的方法很簡單:即使有了好幫手,她自己依然帶著女兒一起動手,與家庭幫手共同分工完成家事,而她自己每週也會刻意挪出一、兩天留在家裡,持續與家務保持密切連結;甚至,她還經常與家務幫手溝通,希望她別為孩子們做太多事情!比如說,若孩子放在洗衣籃的待洗衣物沒有翻面,蔡穎卿總是提醒她別順手幫孩子完成,而是應請孩子們再做一次。

    「所有對大人來說只是舉手之勞的事情,用來教導孩子往往最難」她曾如此有感而發,而「堅持」則是處理的最佳法門。在她的觀念中,在有家務幫手的環境下,仍堅持分工操持家務,不僅是一種家事的學習,更是讓孩子體會正確待人接物方式的大好機會。 若問蔡穎卿,什麼是她培養孩子品格時,最重視的能力?「應該是責任感與服務力吧!」她回答,有責任感的孩子,由於需誠實觀照自己所負起的責任,也必然需懂得時間管理才行;至於服務力則是從責任感延伸而來,若孩子能懂得盡責後的快樂,則必然能擁有延續不斷的熱情。透過每天例行的家事活動中,她不斷累積孩子的責任感與服務力成為一種習慣;而在步入學校、甚至社會後,被許多其他孩子視為沉重負荷的「責任與服務」,她的女兒們卻甘之如飴。
   
        有次她所經營的餐廳,工讀生臨時請辭。她問放暑假回國的大女兒Abby,願不願意幫忙度過人手最吃緊的階段,「她一口就答應了,不僅從拖地擦窗到顧客服務,一幫就是兩、三個月,我們也不曾支付她任何薪水!」Abby的工作熱情,也曾讓一位學姊感動到想加入她的電腦維修打工行列,原因是她的工作態度,讓這位學姊覺得「這份工作很有意義。」

     「做家事賺零用錢」的家庭,在台灣並不少見;但在蔡穎卿夫婦教導子女的過程中,卻從不如此。她認為,家事背後的深刻意義,更蘊含了做事方法、生活態度與互助合作,實在不應化約成「洗一次碗多少錢」、「拖一次地多少錢」那麼功利式的獎勵,「更重要的是,從小培養孩子錙銖必較的金錢觀,真的好嗎?」面對市面上汗牛充棟的親子理財書,她不禁產生深思後的質疑。

        蔡穎卿,這位對「料理」與「家庭愛」特別傾心的經營者,對她來說,家事是平凡生活中獲得穩定力量的泉源。這股讓她樂在其中的活水,代表的不僅是母親、她自己以及兩個女兒的親情傳承;更特別的是,從家事所淬煉出的自律、負責,與對生活的熱情,我們更看到勞務所散發的,安靜卻深邃的力量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作者:李佩芬 出處:天下雜誌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peishi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